其实真想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读过正史,问一句“关羽用啥兵器”就够了,答青龙偃月刀的,十有八九是把小说当历史看了。那历史上关羽的真实兵器是什么呢?咱们今天就来说道说道。
图片
正史里最权威的记载,是西晋陈寿写的《三国志·关羽传》。里面写关羽斩颜良那段,原文是“羽望见良麾盖,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,斩其首还,绍诸将莫能当者”。就这一句话,其实早把兵器说透了。你想啊,“刺”这个动作,能用啥兵器?大刀是劈、砍、剁,哪有拿大刀“刺”人的?能“刺”的,只能是长矛、马槊这类长柄尖儿的家伙。
图片
汉末三国那时候,骑兵打仗最常用的就是马槊——说白了就是加长加粗的长矛,杆儿是硬木做的,头是铁的,冲锋的时候对准敌人一戳,力道能穿透铠甲,关羽能在万军里把颜良“刺”倒,用的肯定是这玩意儿。
那后面“斩其首还”又是咋回事?总不能用长矛砍头吧?这里就得说第二件兵器了——环首刀。这玩意儿在汉末就是士兵的“标配”,跟现在的手枪似的,别在腰上备用。关羽用马槊把颜良刺落马之后,不可能扛着好几米长的槊蹲下来割头,肯定是顺手抽出腰间的环首刀,咔嚓一下把脑袋砍下来,再拎着回去。你看,一套动作下来,“刺”用马槊,“斩”用环首刀,既符合兵器的用法,也符合战场逻辑,这才是真实的打仗场景,哪有小说里那样,挥着几十斤的大刀从头劈到尾?
再说说为啥青龙偃月刀跟“实战”不沾边。首先这刀出现的时间就不对——正史里直到宋代,才有人记载过类似“偃月刀”的兵器。宋代有本叫《武经总要》的书,里面画了一种“掩月刀”(后来演变成“偃月刀”),长得跟现在咱们印象里的青龙偃月刀差不多,但用途不是打仗,是“仪仗”。
图片
啥意思?就是摆样子的,比如军队出行的时候扛在前面撑场面,或者练力气用的。为啥不用来打仗?太沉了!按《三国演义》说的八十二斤,换算成现在的重量也有四十多斤,你想啊,骑兵骑马冲锋,手里拎着四十多斤的铁疙瘩,别说挥刀了,光是保持平衡都难,真上了战场,敌人还没砍到,自己先从马上掉下来了。汉末那时候的冶铁技术,也造不出这么结实的大刀杆儿——要是杆儿断了,刀飞出去还得砸着自己人,这不扯吗?
那为啥现在一提到关羽,大家第一反应就是青龙偃月刀?这事儿得怪元朝和明朝的“文艺工作者”。元朝的时候,老百姓不爱看正史,就爱听评书、看戏曲。说书人为了让关羽的形象更威风,就给他“换”了兵器——马槊虽然实用,但看着不够霸气,不如一把大长刀来得有视觉冲击力。那时候有个叫《三国志平话》的话本,里面第一次写关羽用“偃月刀”,还加了个情节:关羽打造这刀的时候,天上掉下来青龙,血溅到刀上,所以叫青龙偃月刀。你别说,这故事一讲,老百姓就记住了,觉得“这才配得上关二爷”。
图片
到了明朝,罗贯中写《三国演义》的时候,直接把这个设定发扬光大了。他不光让关羽用青龙偃月刀,还加了一堆名场面:温酒斩华雄的时候,“鼓声大振,喊声大举,正欲探听,鸾铃响处,马到中军,云长提华雄之头,掷于地上,其酒尚温”;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,也是“刀起处,斩孔秀于马下”。这些情节写得太精彩了,比正史里干巴巴的“刺良于万众之中”带劲多了。再加上后来的年画、戏曲、评书一遍遍传,青龙偃月刀就跟关羽绑死了——比如过年贴的门神画,关羽必扛着大刀;戏台上演关羽,演员也得拎着一把特制的“偃月刀”,时间长了,谁还记得正史里的马槊和环首刀啊?
图片
其实也不是说答青龙偃月刀就一定是“史盲”,毕竟《三国演义》太经典了,很多人接触三国都是从小说或者电视剧开始的。但咱们得搞清楚,小说是“艺术创作”,正史是“真实记载”——关羽的厉害,不是靠一把虚构的大刀,而是靠他在万军里刺颜良的胆识,靠他“威震华夏”的战功。要是真喜欢关羽,不妨翻翻《三国志》,看看真实的他有多牛,这种“打破刻板印象”的乐趣,可比光记住一把刀有意思多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